《ANBOUND城市開發參考》主要解決產業的問題,旨在從宏觀經濟和城市戰略發展的角度入手,緊跟城市開發熱點,直面城市產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深度剖析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經濟熱點、區域產業機會與風險。產品內容包括:規劃評估、基礎設施改善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城市產業選擇、區域產業研究等。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未來城市發展理念——模塊化城市》(「城市開發參考」總第155期,2021/9/22)
伴隨著世界各地城市化進程推進,不可避免地出現城市不斷擴張的趨勢。但是,城市不是越大越好,不僅帶來眾所周知的城市病,同時也給城市管理增添了復雜性。由此,很多城市理論模型也被不斷提出,試圖解決城市擴張所帶來的問題。但效果都不理想。
1
城市越來越大,問題越來越多
首先常見的衛星城、多中心城市最大問題在于,規劃出來的“副中心”或“衛星城”與城市中心或是建成區嚴重缺乏有機聯系,而且這種相互關系肯定是一種非均衡的關系,否則就不會有“中心城區”這個概念了。這種關系的先天缺陷,導致了多中心和衛星城,實際在世界各地都缺乏成功的證據和現實表現。
以日本的筑波科學城(Scientific Town of Tsukuba)為例,它是日本的科學研究中心,其坐落在日本東京東北部約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東京成田國際機場約40公里。筑波科學城的規劃目的一是為了創造適宜研究和教育的環境,二是為了疏解東京的人口壓力。然而,科學城內部基礎設施匱乏,同時,其與東京之間的距離過短,兩者之間通過高速列車1小時就可到達。這兩點因素使得筑波科學城最終無法吸引足夠的人口,沒有起到對東京人口的疏解作用,自然也很難成為“另一個中心”。這是一個經典的衛星城的失敗案例,而這樣的例子,亦或是衛星城變“鬼城”的例子在全球范圍內有很多。
圖 | 日本筑波市鳥瞰圖
最重要的是,過去的這些理論的設計思路均是從城市整體著眼的,也就是“自上而下”的大一統設計,這是經典的城市規劃路徑,但也是問題的根源。這樣的規劃路徑問題有很多,這里舉個例子??ɡ媸校↘arachi)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城市,從1891年到1941年,該市人口由9.8萬激增至36萬。巴基斯坦獨立后,在1947年至1959年間定都于此??ɡ娴貏萜教?,四周環繞許多沙洲、島嶼,市內有兩條季節河流過,擁有天然良港,年吞吐量達1000萬噸以上。它不僅是旁遮普所產農產品的主要輸出港,獨立后更因機械產品的輸入而盛極一時,也充當內陸鄰國阿富汗的貿易港。1958年,這樣的一座“中心城市”為了響應“大卡拉奇安置規劃”(The Greater Karachi Resettlement Plan)計劃為低收入人群建設一座“衛星城鎮”,但最后卻以失敗告終。
其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大一統規劃思路。具體體現為:該“衛星城鎮”的規劃標準和政策的靈感基本上取自“第一世界”(The First World)的法規和經驗。這些法規與經驗和當地的文化、社會、經濟現狀并不兼容。同時,該衛星城鎮的規劃也忽視了規劃目標群體的實際情況與實際需求。從這方面來看,正是這種經典的“自上而下”的大一統設計導致了該規劃失敗。自上而下的規劃方式實際上會造成極為嚴重的浪費,城市的冗余度很高。很多時候,開發的項目都是沒用的,花錢很多并且效率不高。
2
一個關鍵問題,一種新的解決思路
一個“宏大”的城市建筑到底指什么?以往城市建設項目都會非常追求規模,以面積為主要、有時甚至是唯一的參考標準。面積越大,也就“等同于”規模很大,所謂的“宏大”即面積大。不過,對比一些歐洲國家城市的資料,會發現歐洲國家很多的建設項目實際面積并不是很大,但若從結果來看,完全可以說這是一個宏大建筑。原因就在于城市建設的深入程度,他們并不滿足于表面上的建設,會深入到各個層面,如文化、旅游,會深入到項目的深層次做延伸,延伸到整個城市系統做智慧城市。
因此,在安邦智庫(ANBOUND)創始人陳功看來,所謂城市項目的“宏大”不應該僅僅指面積,而應是全面的、全系統的構想和方案,它是指的一個整體。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傳統的理念也要與時俱進,意識更新更應成為城市更新的一個組成部分。
陳功:城市更新也是意識更新
掃描二維碼,收聽本期播客
由此,安邦智庫(ANBOUND)創始人陳功先生提出了一種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 模塊化城市 」。陳功先生指出,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在城市無限擴張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城市面積的擴張所帶來的不僅僅只有經濟、人口的發展,還有無盡的問題與矛盾。未來的城市如果想要擺脫難以管理、交通擁堵、職住不平衡等現象,就需要將城市“縮小”并“整合”。在這個理念基礎上,陳功先生基于過去的城市規劃領域的理論或模型,提出了未來城市的具體發展模式——模塊化城市。
2.1 模塊化概念的應用
模塊化(Module)是一種處理復雜系統分解為更好的可管理模塊的方式。常用在計算機領域。具有獨立的工作運行模式。各個模塊可獨立工作,即便單組模塊出現故障也不影響整個系統工作。同時,還具有分級啟動功能。當每組模塊達到滿負荷時系統會自動啟動另一組模塊,從而保證系統的輸出始終與實際需求匹配,確保每個模塊高效運行,又能節約資源,提高效率。
“模塊化”也常被用在建筑和其他城市局部的設計領域。例如:美國布魯克林街道的模塊化垂直城市農場,其目的在于構建基于社區的城市農業系統?!巴ㄟ^將模塊化的靈活性與氣耕增長系統的效率相結合,該項目提供了可自我調節的垂直農業結構,可以為附近社區提供全年可負擔的當地農產品?!痹撛O計基于一棵樹的遺傳藍圖,“其特征是有節奏生長的單軸樹干,發展出層次分明的樹枝,它們在形態上與樹干完全相同”。其具有5個生長模塊,3個生產模塊和2個訪問模塊。通過標準化的界面,“所有模塊可以相互連接,使系統能夠組裝成無數種配置以實現高產,用于生產當地綠色植物和蔬菜,同時與街景結合打造獨特的城市新形象”。
圖 | 紐約創意機構Framlab暢想,在布魯克林街道建立模塊化垂直農場
2.2 已有的模塊化城市模型
事實上,曾經有教授提出過模塊化城市的模型。1966年,美國教授John Friedmann提出了一個在社會與生態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模塊化城市模型(Modular cities:beyond the rural?urban divide),新加坡KS Tay教授在2015年也提出過一個相似的模塊化城市模型。
KS Tay教授的模塊化城市模型
每個模塊大小約為1平方千米,40000個模塊化城市,只需要4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可以服務40億人。他所構想的模塊化城市是緊湊的,每一個占地1平方千米并擁有10萬人口。他們可以被單獨或集聚地放置在任何適宜的地方。模塊化城市能夠提供城市中所有的占地面積需求,為每人50平方米的空間大小。這里包含一個功能完善的社會所需要的住宅、商店、工廠、酒店、辦公、學校等所有的空間。通過政策和設計,現存的城市開發,可以解決污染和交通擁堵問題。與John Friedmann教授不同的是,KS Tay教授發展了立體化的思路。行人的活動在架空道路之上,而汽車等機動車在架空層之下。將整個城市的高度進行提升,服務在上,車輛在下,所以整個城市為了服務行人和自行車就全都是無車化的。
所有的模塊化城市中都需要有完善的住宅、學校、醫療設施、小作坊,并圍繞著“中樞神經系統”來進行建設,這個“中樞神經系統”也是模塊化城市設計的關鍵。模塊化城市的發展模式:從一個小地塊開始,周圍最開始僅有基礎道路。以“中樞神經系統”為核心,先建造周邊的水庫以及水處理廠。然后在整個模塊化城市的中心建造一個平臺以容納工廠、商店、辦公室。低收入住宅以及商店或其他生活服務設施在工廠周邊區域建造。城市功能在新平臺上擴張,并在底部配有配套服務。最終,中產階級住房構成模塊的最外環,所有人都生活在150米步行距離內,并在這個范圍內工作,上學或使用其他設施。Ks Tay教授的模塊化規模相對更小,并且是分層規劃(內外分層,上下分層)。
2.3 安邦智庫的模塊化城市發展理論
KS Tay教授以及John Friedmann教授給出的是一個模型,偏向于具體的技術層面設計,硬性規定了模塊化城市“應該”具有的面積與可容納人口的數量。像一個憑空設計出的城市模型,不具有普遍的、抽象的理論屬性。
安邦智庫(ANBOUND)創始人陳功先生將模塊化思維運用在城市發展理念上,提出了模塊化城市的發展理論。當然,“模塊”一詞在這里明確指的是城市空間的設計,而不是其他。不是建筑和施工技術,不是建筑結構,不是社區與圍合、封閉的房地產項目,而是為了解決主要“城市病”的城市空間結構布局。
實際上,模塊化的城市源自于很久以前的幾個理論基礎之上,建立在“小的就是美”的基礎之上,根源性理論并非是新的,但其與之前理論的主要區別就是等級與空間形態的不同。
安邦智庫的「 模塊化城市 」理論是將城市的空間,設定為模塊的集合。每一個城市模塊實際都是一個小城,每一個城市模塊都存在有一個核心,形成以核心空間布局的大小城市模塊。這些模塊的組合對城市整體空間的影響被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因為每個模塊核心空間的存在和影響,相當于一個家庭所擁有的客廳(Living Room),它起到了“家庭”中心的作用,也就是凝聚城市模塊的關鍵作用。這樣的城市模塊充滿了彈性,即便擴大城市空間,也不會產生大規模的交互需求,城市模塊的相對獨立性得到了滿足。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模塊化的城市設計,實際上是把大城市變成了小城市,由小城市組合成為大城市,形成結構性的雙向空間彈性,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形成真正的多核心城市。在模塊化城市理論的城市空間結構當中,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依附于核心模塊,每個核心模塊的空間規模以及城市模塊的大小,形成一定的理性比例關系。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在附近,交互需求的距離相對較短,城市空間為人們面對面的交流活動,創造了豐富的可能性。這樣的模塊化城市,徹底改變了城市空間內部的等級制,改變了僵硬而不切實際的空間分區,真正賦予城市模塊空間以性格和活力,使之能夠相對獨立地存在。
模塊化城市的核心空間是理論的關鍵。它應該由現在以及未來人類生活的關鍵元素所組成。這可能包括繁榮的商業街,允許人們散步的步行街道,教育和醫療設施,休閑場所,能夠提供觀賞和交流的廣場,以及若干合理的商業樓宇。模塊化城市的核心空間,最重要的是提供未來日益呈現高度稀缺的東西(城市屬性),即面對面的交流,這其中包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需要創意的空間,要求建筑師、企業家和政府官員付出努力去加以實現。模塊化的城市,從城市的空間布局而言,是建立在系統論基礎上的新空間理論。
人們早已認識到,城市過大,絕不是好事,只是人們找不到實現“小”的路徑和方法。所以,年復一年,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在持續在擴大。只要城市化在繼續,這樣的趨勢恐怕在將來也會持續,難以避免。除非人類能夠找到一種,既能適應現代生活,又能解決城市無序膨脹的方法。所以,很顯然模塊化的城市設計理論,為城市更新的實現和創造,提供并且打開了一個光明的出口,為消費型和服務業為主的大城市空間結構修正賦予了一種可能的光明前景,更為新城建設創造了一種獨特而良性的未來。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