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新能源車發展迅速,電動車是目前新能源車的主流模式。根據SNE數據,2017-2020年,美國、中國、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復合增速分別為19%、21%、73%。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新能源車市場之一,2017-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約為歐美的2倍左右。截至2020年,全球共售出990萬輛電動汽車,中國為420萬輛電動汽車,歐洲320萬,美國170萬。歐洲和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電動車保有量比重占到了全球70%以上。
據工信部數據,2021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3.8%。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繼續領跑全球,全年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搭載組合輔助駕駛系統的乘用車新車市場占比達到20%。2021年,中國新能源車的市場滲透率為15.7%,較2020年提升近10個百分點。
不過,中國以電動車為主要模式的新能源車產業,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遭遇上游資源瓶頸。
鋰價大幅上漲
由于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遠超預期,推動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創新高。在國內市場,鋰價在一個月內再漲近10萬元/噸,環比增長41.7%。據上海有色網數據,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2021年年初為5.3萬元/噸,至2021年年底為27.9萬元/噸,而2022年1月14日的報價則已高達33萬元/噸。1月7日,鋰價首次站上30萬元/噸大關。據一名鋰貿易商稱,鋰價漲的有些離譜了,市場上的碳酸鋰現貨已經報35萬元/噸。國金證券在2022年1月初預測,鋰價可能在年內漲至50萬元/噸。
鋰價大幅上漲是新能源車發展的一個典型窗口。終端需求旺盛,上游資源有限,再加上政策推動,其結果必然是上游資源價格持續上漲,最終導致資源瓶頸,成為新能源車產業面臨的一堵越來越難逾越的高墻。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表示,“(價格上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產業發展過快導致市場供需失衡,企業提前超額囤貨加重市場采購焦慮?!敝薪鸸菊J為,即使2022年有較多新鋰資源項目投產,但整體鋰供需仍偏緊,供應緊缺的持續時間可能超出當前市場預期。
面對鋰價大幅上漲沖擊汽車產業的可能性,政府部門開始進行出面協調。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主任翟國春建議,應引入大化工企業保障電池原材料穩定供應,同時主管部門需加強原材料價格預期管理,建立價格平抑機制和資源庫存儲備,嚴厲打擊資本炒作及囤貨等擾亂市場正常秩序的行為。有工信部官員在1月12日表示,工信部將統籌提升關鍵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青海、四川、江西等省市溝通,推動加快國內鋰資源開發。
鋰價上漲的原因及存在的隱憂
在技術路徑明確的情況下,市場因素是推動電動車及鋰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中金公司分析稱,考慮到新能源汽車作為長期的成長賽道,對于電池以及車企而言,“保市場份額”將比“保盈利”更具戰略意義,因此當前下游企業的承受能力或難以對鋰價形成有效制約。據乘聯會預測,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滲透率達到22%左右。中金公司預測,2022年至2025年鋰供需整體偏緊,其中2022年至2023年將出現1.15萬噸和2.9萬噸的供應缺口,2024年至2025年則可能出現少量過剩。
在全球汽車電動化的大背景下,作為動力電池的核心生產元素,鋰被譽為“白色石油”,各國均已將其視為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已查明鋰資源儲量(以金屬鋰計)約為1700萬噸,折合約9000萬噸碳酸鋰當量。全球鋰生產國主要有中國、智利、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2019年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鋰礦供應國,占全球鋰資源供應量的51%。中國是全球鋰鹽冶煉產能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鋰資源消費國和進口國。2019年全球鋰資源主要消費領域中,鋰電池領域占比約56%。
鋰對于動力電池十分重要,每輛電動汽車大約需要9kg金屬鋰,而金屬鋰在目前的動力電池技術解決方案中尚無法替代。這意味著,如果通過鋰動力電池汽車技術路徑來替代傳統燃油汽車,那么誰掌握了上游鋰礦資源供應鏈,誰就掌控了整個動力電池的未來。在燃油車時代,西方發達國家在中東為了石油大打出手;在電動車時代,新的角逐將在南美洲和澳洲上演,鹽湖和鋰礦將成為人們爭奪的焦點。全球的鋰資源主要集中在南美和澳洲的“三湖七礦”之中。鹽湖開采更為容易,成本低廉,目前在產的三大鹽湖:Atacama、Hombre Muerto和Olaroz,還有兩個在開發鹽湖Caui和Vida,均位于南美洲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的三國交界處,被稱為“鋰三角”。
圖 |全球鋰資源供應與需求分布
來源 | WIND、USGS,安邦智庫(ANBOUND)整理
資源瓶頸推動中國相關企業加大了海外市場投資。目前,國內兩大電池生產巨頭均在海外商談鋰資源方面的供應合作。寧德時代與阿根廷能源公司YPF在2021年11月宣布成立合資企業的意向。在毗鄰的智利,比亞迪已參與競標當地鋰資源開發合同,是五家競標公司中唯一的中資企業。其中,寧德時代更是憑借行業龍頭地位和影響力,在全球投資布局,以加強對上游資源的控制。
安邦智庫(ANBOUND)提出的“產業上游”理論,對鋰價上漲和上游資源瓶頸已經給出了很好的解釋。從上述趨勢看,由于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資源有限特點,在終端新能源汽車需求的持續拉動下,必然會導致全球性的資源價格上漲。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必然會遭遇嚴重的資源瓶頸。這一瓶頸將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可能成為中國現行新能源汽車技術路徑上的一堵高墻。
圖 | 2021年9月,安邦智庫(ANBOUND)創始人陳功提出“產業上游”理論。其簡單說,就是在資本過剩的條件下,由于大量資本的投入,催生需求的大爆發,讓消費端繃緊,同時導致生產端的上游擁有更大的定價權和話語權。
新能源汽車的大發展,帶來了對鋰資源的需求大增。由于“產業上游”效應,新能源汽車領域將出現日益嚴重的上游資源瓶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一,中國以電動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遲早將會遇到難以逾越的資源高墻!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