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體現人類社會進步,維護社會公平公正。社會福利制度的目標在于,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人民分享國家經濟增長的成果,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支持,健康安全地生活,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顧各地,我們的世界總是充滿挑戰和危機,戰爭、疾病、氣候和環境變化、人口老齡化、貧富差距擴大、經濟增長變緩,技術變革、市場劇烈波動帶來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些挑戰引發一系列嚴峻的社會問題。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看,完善福利體系和配套制度涉及到調整利益分配以及協調社會關系,社會福利政策實施與解決緊迫重大的社會問題直接關聯。
社會福利具有公共性,屬于政府的公共職責,政府在福利制度建構和福利供給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不同福利體制國家在這方面都有共識。社會福利是公共財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尤其是養老、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公共福利支出,一直是各國政府在社會政策方面的重要議題,一個最重要且復雜的問題就是“福利的適度性”。 近些年來,學者們對“福利國家”有頗多爭議,甚至批判。政府公共支出太多,容易造成“過度福利”,加重國家財政負擔。隨著社會福利需求的普遍化,公共福利支出越來越大,行政權力太多干預“市場自由”降低國家管理效率。政府公共支出太少,容易造成“福利不足”,加劇社會分化。人們擔心,政府機構參與社會服務的缺失,福利責任將轉嫁給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公共產品服務的商業化擴大收入差距和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沖突。那么,如何測度社會福利公共支出的適度水平?
關于社會福利和公共支出,中國學者做過大量理論研究,不同學者的視角和關注點不同。社會政策研究中,國際比較研究是重要方法之一,通常采用評價指標進行測量。我們希望,本課題豐富社會福利的研究和討論,為福利管理提供經驗借鑒。未來,社會政策制定更具包容性,進一步促進社會融合,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看,完善福利體系和配套制度涉及到調整利益分配以及協調社會關系,社會福利政策實施與解決緊迫重大的社會問題直接關聯。社會福利是公共財政支出的重要部分,一個最重要且復雜的問題就是“福利的適度性”,尋求一個量化的健康目標。本課題得出結論,公共福利開支占GDP總量的22-25%是一個合理的健康區間。本課題采用實證分析方法,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作為觀察樣本,構建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科學地進行數據比較和分析,論證社會福利公共支出的適度水平。
了解課題具體分析方法及過程,歡迎點擊下載ANBOUND信息數據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國際社會福利水平的實證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