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中國城市出現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通勤時間過長等一系列城市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安邦智庫創始人陳功先生提出了POD(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ment Principles)理念,強調人在城市開發中處于第一優先級,讓城市回歸以人為本的狀態。POD理念將人性化思想融入到城市規劃、交通、街道等諸多領域,而城市的步行街道如同城市的命脈,街道上要充滿活力,那這個城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活力城市,才是以人為本的城市。
如今,世界上不少大城市正在做出這樣的改變,為自行車騎行者、步行者和公共交通賦予優先權已經成為共識,并紛紛出臺政策促進步行友好城市的發展,西方許多國家城市中心區的建設與更新,都離不開步行優先理念的推動,許多案例都證實了步行優先理念對城市中心區的品質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城市開發思想的研究者,安邦智庫城市問題研究團隊近期發布《城市步行街道策略發展白皮書》報告,幫助大家梳理了設計城市步行街道的初衷、主要原則以及各類型步行街的側重點,并著重介紹了波特蘭、波士頓、丹佛市三所城市步行街道系統所取得的成功實踐經驗。這種新的規劃理念有助于解決當前城市發展的矛盾和深層次問題,幫助各地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步行街道的設計可以從許多不同的面向去著手,例如從建筑風格、產業發展等。按照 POD 原則,無論打造何種的步行街道,是需要滿足一定共通性的規則。共同性的規則包括四個面向:步行的必要性、步行的安全性、步行的舒適性和步行的趣味性,共有8條必不可少的主要規則:
01 用地的功能混合
我國已經有鼓勵“混合用地”的規則出臺——為體現土地節約集約使用,服務新的經濟、產業發展需求,我國出臺的《城鄉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征求意見稿》已經修訂增加了“用地兼容”、“混合用地”,以鼓勵城市、鎮用地兼容與混合:用地兼容,指單一性質用地允許兩種或兩種以上跨地類的建筑與設施進行兼容性建設和使用;混合用地,指土地使用功能超出用地兼容性規定的適建用途或比例,需要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用地性質組合表達的用地類別。打好基礎后,要逐步做好空間、活動的立體穿插,在步行活動區創造一個個精彩的吸引點,營造出空間上起承轉合的不同氛圍。
02 明確汽車的定位
揚·蓋爾曾說“在 20 世紀的城市里,但凡任何通過建設更多的道路和停車場來緩解交通壓力的措施,都只會導致更多的交通流量和擁堵。任何地方交通流量的大小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不確定的,而取決于交通基礎設施的供給水平?!边@也正說明,汽車主導城市并非不可改變。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從許多實踐案例中可以看到,城市交通網絡中的主干道被移除時,只要努力建設好相應的基礎設施,交通量也會隨之消失,城市環境和生活品質也會隨之改變。
03 發揮交通的輔助功能
步行區外圍應有方便快捷的交通線路環繞。它們應是繞行連續干道,這樣可以緩解城市由于建設步行街而減少的機動車用道面積。同時,為使步行區的行人方便到達和疏散,環路應與放射狀干道相連。并將過往公共交通站點設在環路上,公共交通終點站則設在步行空間外圍,在線路、站點設置上照顧其特殊需要。
04 保護行人安全
步行沒有安全感就會讓人們躲回車里。而保障步行安全的第一個因素是街道寬窄。根據美國加州二十四個城市的事故統計數據,當車道增加,馬路每拓寬一倍,死亡事故的數量會增加三倍。
05 打造適宜的空間形態
打造適宜的空間形態,把握好尺度至關重要。首先要考慮建筑物、構筑物、地面等符合步行空間的主要元素之間的比例和尺度,這是形成步行空間尺度的根本。其次,要認真選擇街道家具,以突出步行空間適應行人尺度這一要求。
圖|成都遠洋太古里
06 打造清晰的引導系統
步行空間是城市中讓人們慢下來,走進去的容器??墒侨绾巫屓俗哌M去?這始終是個難題。國內很多步行空間旁支錯雜,宛如迷宮,敬而遠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好的引導設計必不可少。在這方面,國外很多城市或地區構建的步行空間都值得學習。比如韓國甘川村,通過色彩藝術梳理出游線,讓游客在錯綜復雜的街巷中逛的有序。自2009年起,甘川村大型色彩藝術裝置的創作布置便以線性分布,“彩虹之村”、“蒲公英的悄悄話”、“人與鳥”等大型藝術裝置以點串線,引導人流在主街集中。不僅如此,甘川村還通過在胡同墻壁上制作“彩色魚”箭頭路標的形式,將蜿蜒的小巷與主街串聯在一起,游客只要追尋著特色路標,隨時都可以從主街進入小巷。這種特色路標不僅有效引導了行人,還營造了活躍的藝術氛圍。
圖丨韓國甘川村 彩色魚裝置藝術
07 營造友好而獨特的街容
步行的趣味性,首先要從友好而獨特的街容,或者說是好的邊界開始。增加沿街面的活力可以從“開放比例”、“節奏感”和“限制重復”三種方式入手。首先,通過減少空白墻增加“開放比例”。以墨爾本為例,為了保持沿街面的活力,規定沿街面“開放”至少 60% 給零售業;居住區也要“開放”至少 25%,雖然不一定是要用作店鋪,而是至少不能是空白墻,最多 10 英尺(約 3 米)至少要有門窗。第二,水平方向延展的街道立面中,在與周邊協調的情況下,垂直方向上的建筑單體要在低層拉開差異性,增強街道“節奏感”。第三,用“限制重復”,打斷大尺度的建筑,增加小區分,使沿街面富于變化。
08 做好經濟活動的融合
在如今的商品化社會,經濟因素日益成為步行空間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個城市的經濟規模、 社會購買力、消費人口的素質、消費心理,以及社會商品的豐富程度等決定了步行空間,甚至整個城市生活的興旺和衰敗。為了更好地激發區域的活力,我們需要建筑與商業和經濟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學反應,而這樣的有機連接需要有共同的文化精神內涵作為紐帶,需要步行街在規劃時找準定位。
——
而商業型步行街道、休憩型步行街道、鏈接型步行街道在設計時又有哪些側重點,以波特蘭、波士頓、丹佛市三所城市為代表的步行街道系統又有哪些措施值得中國城市借鑒的,有關這些問題,
您可以下載到報告全文:《城市步行街道策略發展白皮書》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 THE END —